
佛教故事: 泪奔:感动当时古印度无数人的佛教故事《舍身饲虎》
乾陀尸利国王的太子,不喜欢荣华富贵,于是逃进山林居住,就在林中跟随师父修行。太子所在山林,下面有一深谷。当时深谷中有一只饿虎,刚生下七只小老虎,冬日严寒,又遇大雪,母老虎抱着小老虎,在深谷下待过了三天,因为怕小老虎冻死,母老虎始终没法出去找食物,忍饥挨饿守护着小老虎。可是大雪依然下个不停,老虎母子饥困交加,困在深谷,眼看就要死去;母老虎被
乾陀尸利国王的太子,不喜欢荣华富贵,于是逃进山林居住,就在林中跟随师父修行。太子所在山林,下面有一深谷。当时深谷中有一只饿虎,刚生下七只小老虎,冬日严寒,又遇大雪,母老虎抱着小老虎,在深谷下待过了三天,因为怕小老虎冻死,母老虎始终没法出去找食物,忍饥挨饿守护着小老虎。可是大雪依然下个不停,老虎母子饥困交加,困在深谷,眼看就要死去;母老虎被
佛灭度后,能解其义,“若法华经、行阎浮提,有受持者,应作此念,皆是普贤威神之力。若有受持、读诵,正忆念,解其义趣,如说修行,当知是人、行普贤行,于无量无边诸佛所、深种善根,为诸如来、手摩其头。”1、老虎听法华经的故事西晋蜀郡沙门静生,出家以苦行致称,为蜀三贤寺主,诵法华经。每诵经时,常感虎来蹲前听,诵讫乃去。又恒见左右有四人为侍。年虽衰老
佛陀世尊开示“人们应当食用五谷杂粮,并且悲悯众生皆有贪生怕死之性,屠杀它们来养活自己的罪业是无法消灭的,唯有心怀慈悲不杀生,才能世世吉祥无患。”佛弟子当遵佛遗教、深信因果、慈心不杀、放生护生、正信修持。 过去,在罗阅祇国外五百里处有一座山,山中住着一户人家,男女老少共有一百二十二人。他们以打猎为生,过着穿皮吃肉从不耕种的生活。他们只
“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。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”——摘自《觉林菩萨偈》 一日,舍卫城里的两个乞儿,来到僧众聚集的地方,希望向比丘们乞讨用剩的菜肴。其中,有一乞儿见到斋主为诸圣众准备种种上妙饮食,突然心生忌妒,便发了个恶愿:「这些道人凭什么受用这么好的东西?如果来世我成为国王,操纵人民的生死,我一定要用车轮辗断你们的头!」但是,另
有一位高僧,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,因年事已高,一直在考虑接班人的问题。 一天,他将两个得意弟子智坚和智远,用绳索吊放于寺院后的悬崖之下,对他俩说:“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悬崖下攀爬上来,谁就将是我的接班人。” 悬崖之下,身体瘦弱的智坚屡爬屡摔,摔得鼻青脸肿,但还在顽强地攀爬。当拼死爬至半壁无处着力之时,不幸摔落崖下,头破血流,气息
所谓「因地不真,果遭迂曲。」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初发心要正确,若是一昧希求神通感应,贪得名闻利养,而不从心性上努力,只会离佛愈远,难体佛意,终为自己的妄心所淹没。所以「如是因,如是果。」,唯有尊佛遗教,正信修学,严持戒律,在因地上起修,从心性上入手,时时惭愧反思,改习气去毛病,念念觉照去妄显真,进而发菩提心自觉觉他无私利益众生,方能明佛法
修学佛法应遵佛遗教,学习效法诸佛菩萨的慈悲、清净、智慧、平等、正义的精神内涵身体力行,发菩提心自觉觉他行菩萨道,运用善巧方便度化众生、方能利乐有情,同登彼岸。这就要求大乘行者要以慈悲喜舍之心行四摄法──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。其中,其中「爱语摄」即是依对方之根性,善言与慰喻,使其充满信心和欢喜,结下善缘,对方才容易接受劝导,认同佛法的
情爱是轮回之根、是一切仇恨的源头。 世间的爱有很多种。爱的根本,是给予,不是索取和占有。自私的爱会让人自己痛苦,也会给被爱的人带去伤害,是双重的伤害,轻则伤身伤心,重则祸及家族六亲眷属不得安宁! ——摘选于缘聚禅莲恩师法语 过去有一位优婆塞,持戒严谨,精进不懈。有一天,这位优婆塞生了重病,群医皆束手无策。眼见优婆塞已命若悬丝,他
修行是修持自己的内心。不管他人如何地诽谤、欺侮,恶言,皆不住于心,不生烦恼,慢慢得到升华。 唐代的丰干禅师在当时颇有名望。一天,他在树林里漫步,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的声音。他寻声一看,原来是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孩,衣服虽然不整,但相貌俊美。禅师问了附近村庄的人家,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。 不得已,禅师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,等待人
哪一个历代成就的祖师大德不是经过艰辛磨难而最终觉悟本来?要想有所成就,就要能经受不寻常的锤炼。吃不了苦,就做不成事,就如一块石头,哪怕资质再好,也不过是表面的装饰。只有能承受艰辛,才能最终有所成就。 在一座信奉佛教的城市里,应许多教徒的要求,城市里的一个非常著名的雕塑师傅准备塑造一尊佛像让教徒们膜拜。 要雕塑好的佛像,雕塑师傅必须
佛陀正法本意工作室是教育性、非赢利性、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机构